ICS 65.150 B 52 DB32 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2/ T 3928—2020 刀鲚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ecological cultivation of Coilia nasus 2020 - 12 - 15 发布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1 - 15 实施 发 布 DB32/T 3928-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到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由江苏省渔业产业长江珍稀鱼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海安市水产技 术推广站、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闫兵兵、徐逍、邱燕、黄丽萍、陈义培、徐钢春、涂翰卿、朱新鹏、尹绍武。 I DB32/T 3928-2020 刀鲚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刀鲚(Coilia nasus Temminck Schlegel,1846)生态养殖的养殖条件、放养前准备、 鱼种放养、养殖管理、病害防治。 本文件适用于刀鲚生态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改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32713 刀鱼人工繁育技术规范 GB/T 34370 刀鱼 亲鱼和苗种 NY 884 生物有机肥 NY/T 2218 发酵豆粕 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 2019 年 1 号》 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 2019 年 2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养殖 ecological cultivation 在一定的无污染水体区域内利用不同养殖生物间的食性互补、生态位互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原理,运用人工技术措施,调控食物链、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实现不同生物互利共生、生态平衡, 从而有效提高水产经济动物养殖效益的养殖方式。 4 养殖条件 4.1 池塘 4.1.1 地点选择 海淡水水源充足,淡水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海水水质应符合GB 3097第二类海水的规定; 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环境安静。 1 DB32/T 3928-2020 4.1.2 面积、形状和深度 池塘面积宜为2000 m2~3300 m2,长方形东西走向,长宽比(2.5~3.5):1,池塘中央深度2.0 m~ 2.8 m。 4.1.3 池底 底质以壤土为宜,池底淤泥厚度5 cm~10 cm。 4.1.4 进排水口 进水口设在池塘最高处,用40目~60目筛绢网包扎,排水口设在池塘底部,由集污口、管道和插管 井,使其连成一个连通器,通过池塘水压,自然排出污物。 4.2 设施设备 4.2.1 防敌害设施 秋冬季池塘大棚铺设薄膜,春夏季池塘大棚铺设丝网,防范敌害生物进入。 4.2.2 温室大棚 配备钢架式双层中空塑料薄膜大棚,棚高2 m,双层薄膜间隔15 cm,薄膜可拆卸。 4.2.3 增氧设施 配备水车式增氧机0.35 kW/亩~0.5 kW/亩、纳米盘微孔增氧1.0 kW/亩~1.5 kW/亩。 4.2.4 生态浮床 以浮性材料架设生物浮床,浮床上种植适宜的挺水植物(菖蒲、茭白、水芹等),生物浮床面积为 池塘总面积的5%左右。 4.3 生物饵料池 生物饵料池与主养池塘的面积比例为2: 1~3: 1。 5 放养前准备 5.1 池塘清整、消毒 排干池水,翻耙底泥,曝晒7 d~10 d,放养前14 d,用生石灰0.10 kg/m2~0.15 kg/m2全池泼洒,带 水消毒。 5.2 进水 池塘进水用40目~60目筛绢网过滤。 5.3 养殖池培养浮游动物 放鱼前5 d~7 d,池塘加水0.4 m,施用经充分腐熟后的生物有机肥,肥料来源应符合NY 884的规定, 施肥后2 d~3 d将池水加深至0.5 m,5 d后再加深至0.6 m~0.7 m,依次投放硅、绿藻和益生菌培育浮游 动物,使浮游动物密度维持在20个/mL以上。 5.4 生物饵料池培养饵料生物 5.4.1 饵料池要求 饵料池生石灰消毒后加水到 0.5 m,将充分腐熟后的生物有机肥装袋,投放在饵料池一角,使其持 续挥发肥力,施肥后 2 d~3 d 将池水加深至 0.7 m,5 d 后再从其它养殖池塘中引入老水将池水加深至 2 DB32/T 3928-2020 0.9 m。培养一周后,透明度降低到 30cm 左右,之后每周定期补充生物有机肥料,使浮游动物密度维持 在 40 个/mL 以上。 5.4.2 培养糠虾生物 浮游动物高峰期过后,饵料池内引入糠虾亲本,补充投放充分腐熟后的生物有机肥,同时每天施加 投喂豆浆1 kg/亩,8 d~10 d糠虾将繁育一代,密度到达5个/L时,可分批捕捞投放到养殖池。 5.4.3 培养米虾 糠虾培养高峰期过后,部分饵料池内引入米虾亲本,补充投放充分腐熟后的生物有机肥,同时每天 施加投喂发酵豆粕3 kg/亩,14 d~21 d米虾将繁育一代,定期捕捞投放到养殖池。 5.4.4 培养饵料鱼 糠虾培养高峰期过后,部分饵料池内引入饵料鱼苗种(如鲮鱼、赤眼鳟、鲫鱼等),前期投喂豆浆 5 kg/亩,后期投喂发酵豆粕10 kg/亩,定期拉网筛选1 cm~2 cm左右的饵料鱼投放到养殖池。 6 鱼种放养 6.1 鱼种 鱼种根据GB/T 32713 繁育获得,苗种质量应符合GB/T 34370 的规定,全长3 cm~6 cm,规格整齐, 体表银白色,游动敏捷,无病无伤,检疫合格。 6.2 鱼种消毒 用3 %食盐溶液浸泡5 min~10 min或1%~1.5%食盐溶液浸泡30 min,浸泡时间根据水温升高相应缩 短。 6.3 试水 放养前,先将少量鱼种放入池内网箱(材质:聚乙烯,网目:20目)中,观察鱼的动态1 d~2 d, 无异常后方可放养。 6.4 放养时间、温度和密度 放养时间在6月份至7月份,应选择晴天;水温20℃~28℃为宜,且鱼种池和养殖池的水体温差应控 2 2 制2℃范围内;放养密度5尾/m ~8尾/m 。 7 养殖管理 7.1 饵料 7.1.1 饵料种类和质量 选择浮游动物、糠虾、米虾和没有硬棘、长体型的鱼苗(如鲮鱼、赤眼鳟、鲫鱼等)作为饵料,其 中饵料鱼应体质健壮、无疾病,其规格为刀鲚体长的10%~20%。 7.1.2 饵料来源 养殖池塘自身产生或从配套的生物饵料培育池中分批培育而来。 7.2 投喂 7.2.1 构建生态食物链 3 DB32/T 3928-2020 养殖池中通过培养微生物、浮游动物、糠虾、米虾、鲮鱼苗、刀鲚等不同生态位的养殖动物,利用 养殖生物的食性互补,实现养殖池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同时根据刀鲚不同 的生长周期在养殖水体中补充特定的生物饵料。 7.2.2 第一阶段 鱼种体长3 cm~10 cm时,主要摄食浮游动物。鱼种养殖池水体透明度大于40 cm时,投放发酵豆粕 10 kg/亩肥水、培育浮游动物,发酵豆粕应符合NY/T 2218的要求。同时可捞取生物饵料培育池的浮游 动物对养殖池进行补充喂养。 7.2.3 第二阶段 鱼种体长≥10 cm时,投喂饵料鱼虾。饵料鱼虾下塘前应用3 %~5 %的食盐溶液进行药浴,投饵期 和投喂量视水温而定,在水温20℃~29℃时,宜每3 d投喂一次,投喂量为刀鲚总重量的20%;其他温 度条件下,宜每5 d投喂一次,投喂量为刀鲚总重量的15%。 7.2.4 投喂管理 定期检查刀鲚养殖池中刀鲚的摄食、生长情况与饵料生物残存量,应根据水温、饵料生物密度、刀 鲚生长速度、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投喂次数,饵料生物总重量与刀鲚总重量的比例宜保持在2~4: 1;当饵 料生物规格过大时,应及时捞出,补投符合规格的饵料生物。 7.3 水体调控 7.3.1 水质调控 7.3.1.1 水深调节 3 月份水深控制在 1 m~1.2 m,4 月至 6 月水深在 1.2 m~1.5 m,7 月至 9 月及越冬水深控制在 2.0 m~2.5 m。 7.3.1.2 透明度 养殖期间,依据水质实际情况,使用益生菌(光合菌(PBS)、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 或 EM 菌)和培藻素,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 35 cm~40 cm。 7.3.2 净水植物管理 利用生物浮床、和养殖池中种植浮叶植物(睡莲、荇菜、菱等)或漂浮植物(凤眼莲)、沉水植物 (金鱼藻、黑藻、伊乐藻等)等净水植物来净化水质。同时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定期清理,控制净水 植物规模。 7.3.3 水质指标 符合GB 11607 要求。 7.4 温度调控 春季水温升高到25℃,开始逐步撤掉大棚上的双层塑料薄膜,夏季温度过高时,搭建遮阳网或加注 新水,使水温不超过30℃;秋天温度下降,开始重新架设双层塑料薄膜,冬天必要时可加注地下温水, 水温保持在15℃以上。 7.5 盐度调控 5月份至10月份淡水阶段,11月份至次年4月份模拟洄游,30 d~45 d将池水盐度逐步从0‰升高到 18‰,3月份后再将盐度逐步降低到0‰。 7.6 分池 4 DB32/T 3928-2020 11 月份,水温 15℃~20℃,按刀鲚的规格大小进行分池续养,并清除不合规格的饵料鱼虾和野杂 3 鱼。宜用水箱运输,运输用水符合 GB 11607 要求,水体盐度 5‰~8‰,刀鲚密度 200 尾/m3~300 尾/m 。 7.7 日常管理 7.7.1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体浮游动物、糠虾、米虾、鲮鱼等饵料生物数量及刀鲚活 动、生长情况,定期采样检查鱼体,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7.7.2 中午及晚上均开动增氧机,中午开机 2 h~3 h,晚上 9 h~10 h;气压较低的天气,可适当延长 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7.7.3 检查进、出水口防逃措施。 7.7.4 按《水产养殖安全质量管理规定》做好水产养殖生产记录,保存 2 年以上。 8 病害防治 刀鲚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参见附录 A,用药符合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 2019 年 1 号》、 《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 2019 年 2 号》。 5 DB32/T 3928-2020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刀鲚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表 A.1 刀鲚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病名 病原体 症状 防治方法 1. 提高水温至 27 ℃并保持 7 水霉病 水霉菌 (Saprolegniasis) (Saprolegnia)
DB32-T 3928-2020 刀鲚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江苏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0:24:2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