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38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578—2018 猪苓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2018 - 04 - 17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7 - 17 实施 发 布 DB41/T 1578—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栾川县林业局、河南投资集 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齐瑞、刘艳萍、杨淑红、赵辉、曾辉、邓大军、万建东。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安静、黄义林、凌晓明、胡心伟、史有庄、黄丽、张晓亮、王耀铭。 1 DB41/T 1578—2018 猪苓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 林下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栽培场地选择、种苓 选择、蜜环菌种选购、菌材和菌枝准备、林下栽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与加工等。 本标准适用于猪苓林下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猪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各项指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年版)猪苓 项下的有关规定 3.2 蜜环菌 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Quel.]为担子菌亚门白蘑科真菌,由子实体和菌丝体两部分 组成,子实体由菌盖、菌肉、菌褶、菌柄和菌环组成,菌丝体以菌丝和菌索形态存在。其菌丝体侵入并 布满菌材,菌索侵入猪苓皮层的消化层中为猪苓生长提供营养,是猪苓的共生菌。 3.3 白苓 猪苓母苓在条件适宜时菌丝开始萌发,菌丝突破菌核表皮,不断增多形成菌球,进而长成白苓,白 苓在适宜的温度下会迅速长大,并产生许多新分枝。如果条件适宜,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母苓上 随时可以长出新生白苓。 3.4 灰苓 秋季地温逐渐降低,白苓生长速度渐慢,表皮颜色加深,在越冬后颜色变成黄色或灰黄色,即为灰 苓。 2 DB41/T 1578—2018 3.5 黑苓 灰苓在第二年经过季节变换,颜色变成褐色,再经过一个冬季完全变成黑色,即为黑苓。 3.7 商品苓 猪苓的菌核根据它的成熟度及生长年限,分为黑苓、灰苓、白苓 3 种,前 2 种均作为商品苓。 4 栽培场地选择 选择海拔800 m~2000 m,郁闭度在0.4~0.7,坡度35°以下的地势高、易排水的落叶阔叶林,土 壤疏松、富含腐殖质土进行林下栽培。 5 种苓选择 种苓应选择新鲜、个头中等偏小、菌核生长健壮饱满,外皮完整,无伤痕,无杂色菌斑,颜色黑亮, 有一定弹性,断面白色,质地均匀,表面有灰色瘤状突起的灰苓或黑苓。 用纯菌种栽培时,挑选菌丝长满袋或瓶,生长质密健壮,达到成熟并有幼苓长出的菌种,表面的小 菌核挖去不用。 6 蜜环菌种的选择 应选择外观新鲜湿润,生活力强,菌丝色白一致,夜晚可以看到荧光的优质菌种。 7 7.1 菌材、菌枝的准备 菌材、菌枝的选择 菌材选用直径8 cm~15 cm的阔叶树,树种以青冈、栓皮栎、槲树、茅栗、桦木、杏木等为佳,其 次为杨木、苹果木、刺槐等,截成30 cm~40 cm长的木段,木段表面用刀劈成鱼鳞状、深入木质部。菌 枝选用粗细均匀的树枝或树干,截成25 cm~30 cm。比较粗的树枝表面也劈成鱼鳞状、深入木质部。 7.2 菌材、菌枝的培育 挖深30 cm~50 cm的坑,一般一坑培育50~100根。坑底铺一层3 cm~5 cm厚的湿润树叶,叶上放 一层长3 cm~5 cm、粗2 cm的青冈、桦树等硬杂木枝段,厚度约3 cm~5 cm。用细沙土填充空隙,枝段 上面放置截好的菌材和菌枝一层,间距约5 cm~10 cm,用蜜环菌菌种填充空隙。同样方法摆放第二层, 上面再覆厚度3 cm~5 cm枝段,最上面覆盖湿润树叶5 cm,最后再覆盖10 cm沙壤土呈屋脊状,四周做 好排水沟。 8 8.1 林下栽培管理 栽培时间 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 3 DB41/T 1578—2018 8.2 栽培床的准备 山区坡度栽培时,选择顺坡势横行开沟;平地栽培时,要起垅,在栽培地四周开挖排水沟。挖深20 cm~30 cm、宽约l m的栽培床,长度随地势设定。将栽培床底部土壤挖松约20 cm,并铺上一层5 cm~ 10 cm厚的树叶,为蜜环菌生长提供优良的环境和足够的养料。 林间种植时挖长70 cm、宽60 cm、深20 cm~30 cm的坑,在林间须根处栽培。也可开挖长沟槽栽培, 根据地形而定。坑底挖松并整平。 8.3 播种 8.3.1 蜜环菌菌种栽培法 每窝用段木5根,树枝2 kg,蜜环菌种1瓶,苓种350 g~500 g。先在坑中按间距4 cm~5 cm放5根 段木,棒间空隙处回填半沟砂土,在段木两边均匀放入猪苓种,将1瓶蜜环菌种放入猪苓种两边,然后 在每个棒沟空隙处放5~6节树枝,用沙土盖严段木,再放一层1 kg~1.5 kg湿树枝,树枝不重叠;最后 覆土10 cm~15 cm,整成龟背形,上覆枯枝落叶保温保墒。 8.3.2 菌材伴栽法 依高山阳、低山阴选址,高寒浅坑,深 15 cm~20 cm,低山深坑,深 30 cm,宽 50 cm~60 cm, 长依地形而定。在林间须根处栽培,可开挖长沟栽培,坑底挖松整平并撒人防治白蚁粉,填腐殖质土 3 cm~5 cm,菌材和段木以 4 cm~5 cm 间距平行摆放,将苓种的小头朝上排放在菌材的菌索上和两端的 断面附近,填细土并压实,1 根菌材放 4~5 块苓种为宜。2 根菌材两边约放入 350 g~500 g 苓种,新 段木处不放种苓。棒的空隙处覆细土填满压实,然后放人 1 kg~1.5 kg 树枝,树枝必须单个平放,不 能重叠,最后覆土 10 cm~15 cm,盖成龟背形,也可呈“井”字形,栽培 2 层。 8.4 播后管理 8.4.1 温度管理 猪苓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干旱高温对其影响很大,应及时补水或增加覆盖物。一般地温9.5 ℃时 新苓开始萌发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8 ℃~25 ℃。夏季应遮阳降温,适量浇水;冬季栽培窝覆盖树叶、 秸秆或厚土保温。 浇灌用水的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 8.4.2 水分管理 猪苓生长喜于湿润环境,土壤含水量在30%~50%左右菌核萌发率迅速提高,生成新苓(白苓)迅速, 土壤含水量在50%~60%适于猪苓生长,土壤水分若低30%,干旱伴随高温,猪苓即停止生长。猪苓怕积 水浸泡,排水不畅,湿度过大,会引起猪苓腐烂。栽后如果雨水过多,要及时挖沟排水。在暴雨后及时 检查坑面,补土覆盖,防止露棒。 8.4.3 光线管理 夏季遮阴降温对猪苓的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栽培地必须要有一定的遮荫度,林木覆盖 度以50%~70%为好。在低海拔地区,夏季地温高,注意遮荫。在高海拔地区,因气温和地温过凉,特别 是光照不足时,要及时砍掉过密的树枝,增加光照度,提高地温;同时,要及时清除坑面杂草。 9 病虫害综合防治 4 DB41/T 1578—2018 猪苓较容易感染杂菌,菌材或菌枝感染杂菌后可抑制猪苓菌核蜜环菌的生长,轻度感染杂菌需及时 刮除并暴晒 1 d~2 d,感染严重的应立即挑出烧毁以防感染其他菌材或菌枝,覆盖在栽培床顶部的树 枝、树叶、杂草等宜喷施石灰水或直接撒石灰。 猪苓的主要虫害是白蚁、蛴螬、鼢鼠等,咬食菌材、蜜环菌和幼嫩的猪苓菌核造成减产。白蚁、蛴 螬等虫害可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安装防虫网;也可在栽培床表面,喷洒浓度 70%的乙 醇;白蚁可用白蚁粉拌土诱杀。 收获猪苓时须更换有杂菌的菌材、菌枝,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5 h 以上;栽种猪苓每一生长周期 结束收获后,更换一次穴位;栽培地宜为远离人口聚集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可设置隔离设施, 以免遭到人畜破坏。 农药选择与操作应符合 GB/T 8321 与 NY/T 1276 的规定。 10 10.1 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 采挖一年可春、秋两季进行,一般 10 月底至翌年 4 月初。 人工栽培猪苓,一般 3~5 年收获,如果蜜环菌菌材质地较硬,或段木较粗,可只收老苓、黑苓及 灰苓,留下白苓使其继续生长,若段木已充分腐烂,则应全部挖出。 10.2 采后处理 收获后的猪苓,按大小、色泽和是否完好进行分级。个体完好的,干燥至水分不得过 13.0%,便可 作为商品出售或保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B41-T 1578-2018 猪苓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2:07:0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