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B 60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22/T 1763—2018 代替 DB22/T 1763-2013 林业矢量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forestry vector data collection 2018 - 05 - 21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6 - 20 实施 发 布 DB22/T 1763—2018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22/T 1763-2013《林业矢量数据采集技术规程》,与DB22/T 1763-2013相比,除编辑 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术语和定义(见 3.3); ——删除了“拓扑”和“数据标识码”(见 2013 版 3.2、2013 版 3.6); ——修改了坐标系为“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见 4.1.1); ——修改了“分带方式”,明确不同比例尺地图对应的投影分带方式(见 4.1.2); ——增加了“数据拓扑”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6.1.7); ——增加了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提取、基于外业电子数据采集以及矢量数据转换三种数据源采集 矢量数据方法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6.2、6.3、6.4)。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张忠辉、包广道、张大伟、刘婷、王梓默、胡长群、林士杰、张杨、刘鑫荣、宋笛。 本标准历次发布情况如下: ——DB22/T 1763-2013。 I DB22/T 1763—2018 林业矢量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矢量数据采集技术的技术规范、前期准备工作、数据源采集方法、质量控制与验 收。 本标准适用于林业矢量数据的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LY/T 1662.2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 第 2 部分: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820-2009、LY/T 1954-20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 重复列出了GB/T 16820-2009、LY/T 1954-2011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矢量数据 vector data 以坐标或有序坐标串表示的空间点、线、面等图形数据及与其联系的有关属性数据的总称。 [GB/T 16820-2009 定义5.13] 3.2 拓扑关系 topological relation 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 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 [GB/T 16820-2009 定义5.45] 3.3 数字正射影像图 digital orthophoto map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数字化的(或直接以数字方式获取的)遥感影像,经正射纠正、融合、增 强、镶嵌,再根据标准地形图图幅范围裁切生成的影像数据集。 [LY/T 1954-2011 3.1] 3.4 底图 base map 具备地图数学基础和简略的基本地理要素(水系、居民地、交通线、政区界、地形),用作专题地 图的骨架和控制的统一地理基础的地图。 [GB/T 16820-2009 定义7.52] 3.5 1 DB22/T 1763—2018 栅格数据 raster data 将地理空间划分成按行、列规则排列的单元,且各单元带有不同“值”的数据集。 [GB/T 16820-2009 定义5.14] 3.6 接边 edge matching 为使相邻图幅数字化数据连接组成连续统一的图幅数据体,以便加入大型数据库或输出拼接后的图 形,而对图幅边缘对应实体的数据进行匹配处理的过程或方法。 [GB/T 16820-2009 定义5.76] 4 技术规范 4.1 地图学基础 4.1.1 平面坐标系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4.1.2 投影方式 4.1.2.1 1:1 000 000 比例尺地图采用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4.1.2.2 1:25 000~1:500 000 比例尺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 6°分带。 4.1.2.3 1:5 000~1:10 000 比例尺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 3°分带。 4.1.2.4 1:500~1:2 000 比例尺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 3°分带,亦可选择任意经度作为中 央子午线的高斯-克吕格投影。 4.1.3 高程系统 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 4.2 分幅与编号 应按 GB/T 13989 规定执行。 4.3 要素分类、编码 应按 LY/T 1662.2 规定执行。 4.4 4.4.1 4.4.2 4.4.3 4.5 4.5.1 数据提交格式 .shp 格式文件。 .tab 格式文件。 能转化为以上格式的其它数据格式文件。 数据精度要求 数字栅格图的平面精度 图廓点、公里格网点坐标值偏差不大于图上 0.1 mm,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 不得大于图上 0.75 mm。 4.5.2 2 矢量数据采集精度 DB22/T 1763—2018 图形要素矢量化采集的点位目标位移差不应大于图上0.2 mm,线状目标位移差不应大于图上0.3 mm。 5 前期准备工作 5.1 5.2 5.3 5.4 5.5 6 学习技术规范及各种技术要求。 制定数据采集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 进行有关业务及计算机技术培训。 收集符合精度要求并保存完好的相关资料。 优先选择数字形式的资料。 数据源采集方法 6.1 扫描数字化 6.1.1 底图预处理 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检查底图相邻图幅的接边情况、线状要素的连续性、图斑界线是否闭合,发现问题应作处理并 记录; b) 合理确定控制点个数,要求控制点均匀分布,并标注在底图上; c) 底图缺损的信息应进行补充。 6.1.2 底图扫描 6.1.2.1 扫描结果应清晰,能正确辨别图内要素,分辨率不低于 300 dpi,数字图像与水平线的角度 不宜超过 0.2 度。 6.1.2.2 栅格数据存储格式为.img、.tif、.bmp、.jpg 等格式。 6.1.3 扫描底图纠正 6.1.3.1 所有底图扫描后应经过几何纠正处理。 6.1.3.2 采用选择四个内图廓点和至少五个均匀分布的公里格网点为控制点,当底图变形误差超限时, 应适当增加控制点数量。 6.1.3.3 控制点的选取应在栅格数据放大到适当倍数后完成。 6.1.3.4 纠正后内图廓点、公里格网点、控制点的精度应满足 4.5.1 中的要求。 6.1.4 图形矢量化 6.1.4.1 点状要素应采集符号的几何中心点或定位点。 6.1.4.2 有向点状要素按两点有向线段采集,第一点为定位中心点,第二点为要素方向。 6.1.4.3 线状要素应沿中轴线采集,线条保持光滑,要素点的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点的密 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且严格相接。 6.1.4.4 面状要素应采集多边形边界,边线应闭合。 6.1.5 6.1.5.1 6.1.5.2 属性数据录入 根据实施方案定义属性字段及数据标识码。 保证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3 DB22/T 1763—2018 6.1.6 图幅接边 6.1.6.1 6.1.6.2 6.1.6.3 6.1.6.4 6.1.7 数据拓扑 6.1.7.1 6.1.7.2 6.1.7.3 6.2 相邻图幅间应做数据接边处理。 当相邻图幅数据精度达到矢量数据采集精度要求时,可直接更改一侧数据进行接边。 当相邻图幅数据精度没有达到矢量数据采集精度要求时,应核实后接边。 同精度下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时,采用大比例尺的数据接边。 各要素应无拓扑错误。 同名图斑应合并。 公共边线或同一要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型特征时,应保证位置的一致性。 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提取 矢量化、属性数据录入、数据接边、数据拓扑应按 6.1 执行。 6.3 基于外业电子数据采集 6.3.1 6.3.2 6.3.3 6.4 矢量数据转换 6.4.1 6.4.2 6.4.3 7 对外业的地图学基础、数据格式、数据精度应按 4 进行检查。 导入点位坐标串数据,转换成图。 按手簿记录补充完善属性数据。 对矢量数据的地图学基础、数据精度应按 4 进行检查。 数据格式转换为 4.4。 图幅接边、数据拓扑应按 6.1.6、6.1.7 执行。 质量控制与验收 7.1 质量控制 矢量数据采集过程中每个阶段或重要技术环节都应由作业人员进行自检、互检或交由审校人员进行 审核。 7.2 验收 依据实施方案进行验收,矢量数据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22-T 1763-2018 林业矢量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2:09:53上传分享